近日,網(wǎng)傳河北孟村縣女子劉某某被丈夫毆打致死的案件如一顆重磅炸彈,瞬間撕開了家庭溫情的虛假面紗,將暴力與控制的猙獰面目赤裸裸地展現(xiàn)在世人面前。這場悲劇,讓一個年幼的孩子永遠失去了母親的庇護,也使得“家庭暴力”這一久治不愈的社會毒瘤,再次以極其慘烈的方式刺痛了公眾敏感的神經(jīng)。
回顧輿情發(fā)展態(tài)勢,官方的初步應對動作還算及時。警方迅速發(fā)布通報,將案件明確定性為“刑事案件”,并采取異地偵辦措施,這一舉措成功穩(wěn)住了輿論的基本盤,有效避免了公眾對“袒護”的猜疑進一步失控。當?shù)貗D聯(lián)也多次作出回應,起初其強調(diào)“未接到求助”的表述,在如此慘痛的悲劇面前顯得有些生硬和機械,好在后續(xù)回應中公布了24小時求助熱線,還考慮到“受害人家里孩子較小等因素,具體細節(jié)情況還不方便對外透露”,這些細節(jié)上的考量也算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表態(tài)。然而,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,一條鮮活生命的消逝,絕不能僅僅以“輿情平穩(wěn)度過”作為衡量事件處理成效的標準。公眾內(nèi)心深處更迫切的期待是:這場悲劇能否真正換來實質(zhì)性的改變?
值得注意的是,本案中“家暴”一詞再度引發(fā)了廣泛的爭議。部分網(wǎng)民敏銳地指出,應高度警惕以“家暴”來淡化故意傷害甚至殺人罪責的不良傾向。事實上,家庭暴力從來都不是所謂的“家務事”,而是嚴肅且不容忽視的法律問題。每一起極端家暴案件的背后,往往都隱藏著長期、多次的施暴過程。而受害人大多因為恐懼、孤立無援,或者缺乏有效的支持機制,而深陷暴力泥潭無法自拔。也正因如此,我國在2016年發(fā)布了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》,并設立了人身安全保護令,為受害者撐起了一把法律的保護傘。
面對如此令人痛心疾首的社會悲劇,輿情應對絕不能僅僅滿足于“滅火”,而應積極導向制度反思與行動改進。在案件調(diào)查尚未完結、信息相對有限的階段,官方應主動且及時地澄清網(wǎng)絡上流傳的不實傳聞,凈化混亂的輿論空間。同時,要借此難得的契機,向社會大力重申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》的法律邊界、現(xiàn)實作用以及未來發(fā)展方向,切實增強公眾對反家暴制度的認知與信心,讓法律成為公眾心中抵御家暴的堅固防線。
當符合信息披露條件時,官方需詳盡地公布案件偵辦進展情況。這其中包括受害人的確切死亡時間、施暴者及家庭成員所涉及的違法行為、具體的暴力情節(jié)、涉嫌觸犯的法律條款,以及后續(xù)的司法程序等關鍵信息。通過公開透明的信息披露,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監(jiān)督權,讓公眾能夠清晰地了解案件的全貌,增強對司法公正的信任。
此外,以此案為深刻鏡鑒,我們亟待補強非發(fā)達地區(qū)反家暴工作的落實機制。當前,家暴防治工作仍然面臨著諸多現(xiàn)實困境,如舉證難、保護令執(zhí)行不到位等問題。為此,一方面要面向公眾開展新一輪的普法教育與維權指導,提高公眾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;另一方面,更要推動地方政府真正重視反家暴工作,積極創(chuàng)新工作機制,強化制度落地實施,讓法律真正成為每一位潛在受害者切實可依、可靠的有力保障。
劉某某的悲慘遭遇,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破碎,更是對整個反家暴網(wǎng)絡的一次嚴厲叩問。唯有將輿論的關切切實轉(zhuǎn)化為制度改進的強大動力,我們才能真正實現(xiàn)“零容忍”的家暴治理愿景,讓每一個人都不再死于沉默,讓任何暴力都無法隱匿于家門之內(nèi)。
(作者:趙穎致)